从刷脸支付、门禁考勤、金融远程开卡到安防反恐、智慧社区、轨道交通等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正在密集开阔商业版图。在公众或熟视无睹或未曾注意到的应用场景中迅猛生长, 当人脸识别技术进一步进入教室,电梯等非传统公共场所时,公众终于开始警惕起来,人脸信息和身份证号码,购物习惯,金融贷款等个人信息互联带来的隐患已经不是自己掌握,隐私问题是脸部识别技术在推广中的最常见的问题。
许多专家采访时说,人脸识别可能导致隐私泄漏的风险是需要与其他数据匹配的算法结合起来考虑。“人脸识别是不是简单地获取面部信息,是面部特征识别要素进行身份验证和识别,并结合其他数据进行画像从而分析出个人情绪,个性,购买力,兴趣爱好及其他信息数据。 当数据肖像包含个人不想显示的内容时,就与个人隐私相交。”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研究员葛鑫说。
五官本身不是私人信息,但其直观的识别性,唯一性的和不可改变的特征,潜藏了大量的风险。 与虹膜和指纹等其他生物特征信息相比,人脸信息也具有自然和非接触的特点,“采集和使用人脸数据信息时,不需要个人直接与设备接触,这就导致个人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自身的人脸信息技术已经被采集和使用了。”葛鑫说。受访专家告诉财新记者,由于面部特征在理论上发展具有惟一性,又与个人身份信息挂钩,人脸识别系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大量的数据被采集,这些数据不一定是隐私,但依然让人有一种莫名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基于网络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你了解了我那么多的信息,你要用来做什么?你会不会滥用?这些信息是不是安全的?就算你不乱用,被别人盗取了怎么办?”北京大学法学院传授王锡锌觉得,这实际上和作为身份考证的人脸识别技术自身瓜葛不大,民众真正担心的是数据的采集和转卖、安全保障、运用和监管等问题。
在人脸信息和其他数据互联互通的情况下,数据泄露转售的风险和危害也变得更大,“当你收集这么多的信息,所有数据系统本身的风险会增加,这在国际上也发生过多次。”王锡锌说,信息越敏感,它的风险越高,中国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立法尚未出台,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以及侵权进行规制的条款,散见于《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民法总则》等法律中,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受访安全专家、法律学者觉得,技术自身不是洪水猛兽,但法令规则及配套监管措施仍有缺陷,需要加强法律和伦理规制。在政府、企业乃至个人都能成为人脸进行识别系统应用者和个人面部特征收集者的当下,技术研究应用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更多产品了解
欢迎扫码加入云巴巴企业数字化交流服务群
产品交流、问题咨询、专业测评
都在这里!
2022-11-24 11:24:13
2022-11-23 17:04:18
2022-11-21 11:39:49
2020-04-14 17:31:53
甄选10000+数字化产品 为您免费使用
申请试用
评论列表